---------我的战友黄保平
题记:黄保平,河南安阳人,1980年11月入伍,1984年8月参加老山防御作战,任见习排长,在1153高地经受了战火考验;1999年9月转业,现在安阳县检察院任办公室负责人(四级调研员)。曾7次荣立三等功。
“我是战争的幸存者,幸存的代价就是有的战友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每当想到牺牲的战友,我就有一种‘欠债’的感觉,这种‘债’永远是还不清的。活着走下战场,就有了一种责任感:担负起烈士的责任,为国敬业奉献,淡泊名利地位和荣誉待遇;把牺牲、伤残战友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用老山精神、民族精神教育年轻人,使年轻人懂得: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变改时代,人人都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黄保平在电话中对我说。
相识网络
公元2020年12月26日下午,在昆明举行的“蔡朝东演讲三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听蔡朝东讲到了他在1984年9月27日在老山前线1153高地坑道组织阵地国庆联欢晚会并录下了我军战场上第一盘实况录音,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五分钟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情况;也就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结识了“战场上用松果制作小鸟的战士”刘兆举,写下了《“铸魂之师”蔡朝东与“小鸟士兵”刘兆举的战地情缘》一文。文章发表后,有一位网友加了我的微信,说他就是当时在1153高地见到蔡朝东老师,并在坑道里参加录制国庆联欢晚会的当事人之一。
他叫黄保平,现在河南安阳县检察院工作。
军令如山
黄保平,1980年11月入伍。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在部队短期内就入了党,当了班长。
1983年9月,他考入军校——石家庄陆军学院学习。
1984年7月,他被分配到山西临汾解放军某部实习。
他决心利用军校所学知识,结合部队工作实际,在部队干出一番事业。
刚刚实习一个月,他突然接到了“赴云南前线参战代职见习的命令”。后来他才知道,当时中央军委决定从全军19所军事院校中抽一批优秀学员到云南前线代职见习,以提升学员干部实战的组织指挥能力。
要到云南前线参战,对于黄保平来说,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要到真枪实弹的战场上参加战斗,心中没有底,还有可能流血牺牲;兴奋的是在军校刚学到的书本知识就可以在实战中检验,并在战火中锻炼成长、增长才干,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必须参战,用青春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
黄保平决心已定。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挂念,他给家中写了封信,信中用了善意的谎言:“我要到南方出差几个月,地址不固定,不要给我回信。”他又给几个老乡战友反复叮咛:“你们如果探家也不要给我家中讲我到云南参战一事。假如我回不来了,请你们多去我家几趟,代我安慰孝敬一下我的父母亲。”
“保平,你放心。”几个战友紧握着黄保平的手,眼里都闪着泪花。
就这样,黄保平怀着为祖国而战、不惜血洒疆场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地奔向祖国的西南边疆。
黄保平说,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军令如山,必须无条件服从。
黄保平说,在接到参战命令时,他们那批实习排长中有的正在探亲,才回到家中几天;有的刚结婚,正在度蜜月;有的还在医院治病。但在听到军令时,没有一个打折扣。大家都知道,没有国家的安宁,就没有小家的幸福;没有一部分人的奉献牺牲,就没有千家万户的团圆幸福。
“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首当年流行前线的诗句,道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军人的集体心声。
黄保平说,有一位学员排长叫苏景州,已订婚数年,正在家里准备操办婚事。当他接到参战的命令时,40天的探亲假才休了12天。苏景州的父母都是近六十的人了,母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家里还有患病的哥哥和正在读初中的弟弟,父母很盼他结婚,家里好有个人照应。接到奔赴前线的命令后,他放弃了结婚的打算。他怕在战场上有什么闪失,会耽误了未婚妻的一生。他耐心细致地做好了父母亲的工作,含着泪水离开了年迈的父母亲和心爱的未婚妻,毅然奔赴了战场。
坚守在1153高地
1984年8月14日,黄保平登上了老山前沿一侧的1153高地。
这里由某部94团一连三排防守。
当时部队已由进攻作战转入野战阵地防御作战。
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的中越边境。
老山具备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山高坡陡、沟深林密、草茂雾大、雨多潮湿等最典型的特征,因地形险要和气候恶劣而著称。
老山主峰高达1420多米,时常被大雾笼罩,看不见山顶,有时几个月见不到太阳。
老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收复老山作战之前,越军派一个团的正规军防守,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守敌各支撑点由步、机、迫击炮等火力构成交叉火力网,前沿支撑点的工事坚固完备、形成以地堡、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及雷场、铁丝网等副防御设施相结合的坚固防御阵地,再加上坡度特别陡,上山没有通道,全是穿不透风的野竹、乔木、藤葛和山茅草,每前进一步都得开路,越军曾断言“老山天险、工事坚固完备,中国军队要拿下它是痴心妄想。”越军疯狂地向我境内开枪、打炮,扰乱我边民的正常生活。
1984年4月28日,我军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响。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老山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之后,老山就转入了防御作战的状态。
1153高地,是守护老山一侧的重要支撑阵地。
紧张与寂寞,是黄保平进入1153高地后的感觉。
离敌人阵地只有两百来米,最近处只有几十米。脚下的每寸土地都在敌人炮火的有效射程内,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敌人的进攻和偷袭的可能;但有时耳边静悄悄的,打破寂静的只有枪炮声。由于林密草茂,视界不开阔,观察受限,晴天也只能看清十来米远。敌情复杂,有时听到有响动,看不清什么景物;在这样的情况下,随时都得提高警惕。
在执勤的间隙,没有什么可以消遣。
每个晚上都是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坑道里几本过时的杂志、小人书被如获珍宝,不知传看了多少遍。每天走动也只能局限在几条规定的小路上,每条小路都是工兵排雷后挖出来的。
这里是那样紧张,紧张得使人透不过气来,这里又是那样寂寞,寂寞得与世隔绝,但在这里生活战斗的战士又正是活泼得象一团火似的青年人,他们渴望开眼界,见世面,渴望享受青春年华的一切乐趣,他们也渴望看书、学习。可上了1153高地后,大家自嘲说:“我们当了和尚”,还有人说“象在关禁闭呢!”
在猫耳洞里,住上两三天,就会觉得很长很长,低矮狭小的空间,进出都要躬腰、低头,在里面也只能坐或躺着。洞里又热又闷,不一会便汗流浃背,象有无数个蚂蚁在身上爬。雨季来了,四壁渗水,褥子、被子拧得出水,有时雨水还灌进洞里,刺鼻的汗臭,霉味使人透不过气来,象是身处黑沉沉的地壳深处。要在这样的地方长期坚守,确实需要坚强的毅力。
黄保平说,刚到前线时,对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恶劣的条件不适应,加上严重的敌情所造成的困难,经历了从未经历过的,有些可以说是想象不到的困难:
炎热潮湿。白天气温很高,特别是阵地上由于树木、竹林等全被越军炮击炸毁,无遮无盖,表面温度达二十五、六度,猫耳洞、坑道、掩蔽部里一点风都不透,在洞中就象在蒸笼里一样,汗水不住地往下淌,只能穿个小裤衩。
黄保平长期生活在北方,刚到前线那些天,每天热得难受,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只能咬着牙坚持。这里不但炎热而且多雨潮湿,在雨季,连阴雨往往一下就是十多天,有的猫耳洞、掩蔽部漏雨,大家只好披着雨衣蹲在洞里,将两条腿浸泡在水中。
疾病不断。老山的蚊子,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头也大。人被叮咬后奇痒难忍,用手一抓就溃烂,只能抹摸防蚊剂驱蚊。还有蛇、蚂蟥、老鼠的袭击,搅得大家吃不好,睡不好,由于卫生条件差,各种疾病极为流行,患皮肤病、烂脚、拉痢疾的比较多,排里九班副班长王长有,拉肚子长达20多天,有时一天拉10来次,但还是咬着牙参加站岗、修工事,最后晕倒在哨位上。
干渴饥饿。越军封锁了水源,只要看到有人打水,越军就开枪开炮,有战士为此而牺牲。后来只能在凌晨或黄昏去背水,来回要两三个小时。前沿阵地的同志常常三、四天甚至四、五天才能分到一斤水。由于不断地抢修工事,流了许多汗,非常需要补充水分,就只好用雨衣、罐头盒接雨水喝,真是“下雨怕下雨,不下雨又盼下雨”。有时上级送来后方慰问的水果、罐头等数量少,大家都互相让着吃。吃饭也是问题,往前线送饭的道路不仅难走、而且也是越军封锁的重点,官兵每天只能吃一顿、、两顿饭。平时新鲜蔬菜吃不上,只能吃干菜和罐头,没有水喝,就只好干嚼压缩饼干。
极度疲累。1531前沿阵地距敌人阵地比较近,有的只有几十米,说话都听得见,为了防止敌人夜间偷袭,每晚要有三分之二的人担任阵地警戒,白天也要有三分之一的人警戒和执行其它任务,在高温潮湿、蚊子成群的猫耳洞里,加上越军不断地炮击,官兵都睡不好觉,每人每天能两、三个小时就是不错的了,情况紧张时通宵不能休息。在前线都随时准备作战,休息时都穿着衣服和鞋子,扎着子弹袋,往猫耳洞一滚迷糊一会儿。野战阵地防御最重要的是构筑好工事,黄保平刚到前沿时,几乎没有什么堑壕、交通壕、掩体和隐蔽部。要在短期内修筑起能防、能打、能生活的防御体系,任务十分繁重,修工事用的树木,都是用砍刀砍,不少同志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在老山都是45度以上的陡坡,有的甚至七、八十度,需要四肢并用,由于劳动强度过大,有不少人患了疲劳综合症,头晕眼花,整夜失眠,浑身无力。
炮击袭扰。越军“7.12”惨败后,暂时没有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反扑,就采取渗透偷袭的办法对我骚扰,并每天对我进行炮击,越军在我对面布署有两个团的特工部队,经常摸到我前沿偷袭,在水源处布设地雷,有时甚至化装成我方人员,摸到我后方进行破坏。有的坚守的阵地地势较低,越军居高临下,而且不少高地曾被越军占领过,他们对地形熟悉,所以常对我进行标定射击。如面积只有1600平方米的142高地,一个月内就落了2400发炮弹,平均每天要落80发,植被全被炸毁,整个阵地翻了几遍,一个报社记者在此随便抓一把土,就从中拣出了8块弹片。
面对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凶恶的敌人,黄保平所在的排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真诚的爱和坚强的信念,凭着一颗火热的中国心,没有气馁,没有怯懦,以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将1153高地筑成了一座钢铁堡垒。
《战地黄花分外香》
1984年9月27日,上级一位年轻帅气的军官猫着腰走进了1153高地。黄保平很快知道了,来人是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处的副处长蔡朝东。蔡朝东会照像,吹拉弹唱样样会,很快就和官兵打成了一片。
看到官兵一身泥土的憔悴模样,加上是国庆节前夕,蔡朝东觉得有必要组织一场文艺晚会,以提振官兵的高昂士气。
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赢得了官兵热烈掌声。
这天晚上,蔡朝东在坑道深处组织了别出心裁的一场战地文艺晚会。
军人喜欢吼歌,独唱、合唱便占主要份量;四川籍新兵王昌林领唱的《我的中国心》,倾诉着中国军人对祖国的深情。黄保平参加了合唱。
为确保安全,各个哨位上还加强了人员。
黄保平说,那天晚上,大家都很兴奋。蔡朝东副处长作为上级首长,那天晚上也和大家一起蜷缩在坑道里一夜。听说是,他提的录音机里的一盒磁带,是抹去了其他歌曲,才录上坑道文艺晚会的。
1984年10月1日早上七点,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里,播出了战场阵地联欢晚会的节目,整个前线沸腾了。黄保平和他的战友们对着收音机宣誓:”坚守老山,保卫祖国!”“誓与阵地共存亡!”“理解万岁!”
几天后,一连三排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收听到了《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五分钟节目。“我们的晚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了!”有人大声说。
之后的一天,蔡朝东又第二次冒着危险来到1153高地。他为全排的战友每个人都照了张照片,还照下了不少合影。就在这一次,他在坑道里教官兵唱会了他和邹荣禄作词、雷鸣谱曲的歌曲《我爱老山兰》。
老山兰花的芬芳、无私无畏,一如中国军队坚守边关的奉献精神,一时间,《我爱老山兰》风靡全国。
战友牺牲、伤残
一天,黄保平得到消息,一起奔赴云南老山前线的苏景州学员实习排长在另一个高地牺牲了。
在另一个高地,苏景州奉命带领救护组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受伤的官兵。在一次返回高地的途中,敌人的一发炮弹呼啸而来,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用力将身边两个战友一前一后推进了一个山洞,自己用身体挡住了洞口。炮弹在洞外爆炸,战友得救了,他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想到苏景州的父母再也见不到这个儿子,苏景州的未婚妻再也不能与苏景州步入婚姻殿堂,黄保平泪如雨下。
这年国庆节前,担心越军在我国庆节进行反扑,1153高地需储存足够的弹药以防不测。这天,黄保平主动要求带几个兵下山去背弹药。
当背着沉重的弹药箱往山上爬了一阵子后,每个人的腿都象灌了铅一样。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
“坚持!”黄保平低沉着声音说。
又爬了一段山路,个个都上气不接下气。
“轻轻放下,休息一会儿。”黄保平说。
大家放下弹药,坐在弹药箱上。
休息不到五分钟,突然一战士大叫:“排长,前面的道路塌方了!”黄保平和其他战士顺着那个战士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见在他们要通过的小路上方正往下滑落着泥土,泥土里夹杂着石头。石头又压响了地雷,石头滚过之处,不时响起“轰隆、轰隆”的地雷爆炸声。
“好险!”有人说。
这时,天又下起了雨。
“跟我走,注意安全。”黄保平说。
他扛着弹药箱,冒着有可能踩上地雷的危险,带路绕开塌方的路段,冒雨将几个战士安全带回了高地。
回到战壕里时,雨还在下着。
他们将雨衣盖在弹药箱上。
提起小兵陈文顺受伤,黄保平的心里至今一想起来就十分难受。
那天,在加固工事时,贵州籍小兵陈文顺一只脚被地雷炸断了。卫生员简单地迅速做了包扎后,黄保平带几个人用担架抬起陈文顺,往山下送去。为保持平衡,一米七六的黄保平走在前面,双手举起担架一步一步挪着,尽量使战友少受颠簸之苦。他们用了三四个小时,才将陈文顺送到了团卫生队进行救治。“坚强点,好好配合治疗!”黄保平握着陈文顺的手说。“放心,黄排长!你们在阵地上注意安全。”陈文顺说。
上战场,就意味着牺牲和伤残。
和黄保平一起赴云南参战的120名军校优秀学员排长,有两名壮烈牺牲,将躯体永远留在了边关;有17人受伤致残。黄保平说,和烈士相比,和伤残的战友相比,自己是健全活着的,是幸存者。
在老山、者阴山防御作战中,1153高地和其他5个高地,共6个高地被评为“模范阵地”。坚守1153高地的步兵某团一连三排荣立“集体三等功。”
幸存者的责任
经历了老山地区防御作战的考验,黄保平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经历一场战争,从此将名利看淡。能完好无损走下战场,就是人生的大幸。战友为国牺牲、伤残,有的将青春永远定格,有的以伤残之躯步入家庭,会面临许多困难。我唯有任劳任怨,为国家努力工作,才不负于牺牲的烈士;不负于伤残的战友。唯有将理解万岁的老山精神言传身教,才不负于长眠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那‘高山下的花环’。”
黄保平是这么说的,数十年也是这样做的。
走下战场回到原部队后,黄保平先后任师警卫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师司令部副营职管理员、正营职政治协理员等职。5次个人三等功就是部队对他全身心投入国防事业的肯定,他说,老山精神是融入他身心的工作动力源泉。
在转业之前,在一次师机关干部大会上作题为《视名利淡如水 看事业重如山》的发言,结尾他是这样说的:
“虽然我个人想转业,但不管走与留,我将会一如既往的在部队一天干好一天,在其位谋其政。一是要对得起组织的培养教育,对得起老山前线牺牲的英烈;二是要对得起领导和战友对我的信任和帮助;三是要对得起战士,对战士负责;四是要对得起家庭的支持和牺牲;五是对得起自己。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走好自己的人生每一步。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官。”
他用一幅对联作为发言的结束语:
“上联:升官发财请走他路;
下联:贪图享受莫入此门;
横批:无私奉献。”
1999年9月,黄保平奉命脱下中校军装,转业进了河南省安阳县人民检察院,成为一名检察干部。
一切从头开始,正营职军官的黄保平下决心从零开始做起。
因为是另一条战线,是新的工作岗位。
他重新走了一条科员、副科长、科长、政治处副主任、办公室负责人(四级调研员)的道路,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不为名为利,只为肩头的责任。
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安阳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十佳五带头党员标兵”等,就是组织上对他转来到检察机关后的敬业奉献的肯定。
“刚到检察院工作不久,各项工作还是个“门外汉”,要想成为一名业务工作的“多面手”,还需要多动脑筋,他深深懂得,干工作光靠激情和热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业务知识。他买了一大堆与业务有关的书籍学习。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职业特点及工作要求,培养了该同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检察事业深厚的感情。工作中自觉加班加点,不惜力、肯吃苦;始终把忠诚作为党性修养的灵魂,确保党组决策和意图的落实。
作为一名检察干警,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就是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学习老黄牛的品德——勤恳、扎实、恒远,都要忠厚为人、严于律己、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完成本职工作,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他对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各类信息、宣传和调研文章,先后被市级以上媒体采用宣传文章120余篇,检察理论调研文章8篇。他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很快实现了由门外汉向行家里手的转变。
他转业二十多年虽然没有做出过轰轰烈烈的惊人壮举,也没有值得炫耀的辉煌业绩,但他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坚守着自己信念、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书写着无悔的人生追求。
在立身做人上,他始终记着一位老首长讲的:“一顺、四靠、三相信”,即:“顺其自然;靠党性工作、靠本事吃饭、靠实践说话、靠品德为人;相信组织、相信领导、相信群众”。他自己的人生信条是:人要靠两本,一靠本份,二靠本事。本份就是安分守己,忠于职守,老老实实做人,认真认真做事;本事就是有真才实学,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他经常告诫自己,在实践中要把做人、做事、做官很好的统一起来。做人,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有进取心的人;做官,就要做一个勤政廉洁,一身正气受群众称赞的官;做事,就要多做有利于人民的好事。
这就是黄保平,一个成为检察政治工作行家里手的黄保平。
“碧血洒满老山,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餐风露宿树边,幸福何在?在万户千家团圆。”这是所有参加老山作战官兵的心声。
黄保平的战地诗,是他对军人人生的感悟:
为了人民守边疆
黄保平
小序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站在哨位,紧握钢枪。
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借着月光,欣然命笔。
中秋佳节倍思亲,远在异乡思亲人。
并非男儿不恋家,守卫老山兴中华。
老山阵地度佳节,北京昆明心相连。
任重道远来前线,学习你们好经验。
前线实习好课堂,党的重托不能望。
理论实践相联系,实战锻炼最难忘。
前线锻炼为实战,保卫四化莫怠慢。
目标一致站好岗,为了人民守边疆。
1984年中秋之夜于老山前线1153高地
他还写了这样的诗:
我愿热血洒老山
黄保平
巍巍老山多壮观,屹立祖国边防线。
越南当局争霸权,悍然侵占我老山。
边防军民捍主权,自卫还击收老山。
经过一场浴血战,越南军队抱头窜。
老山是我好河山,岂容越霸再来践。
为了祖国更安全,边防战士守老山。
老山是座英雄山,越霸望见心胆寒。
为了四化早实现,我愿热血洒老山。
1984年于老山前线1153高地
黄保平一直没有忘记两次深入1153高地组织坑道文艺晚会、为官兵照像的首长蔡朝东,一直在新闻媒体中关注着蔡朝东首长的信息,轰动全国的《理解万岁》精彩演讲、转业后任大关县县长和一路演讲5000多场的壮举;蔡朝东也一直没有忘记曾经坚守过1153高地的那些战友。有一天,他们相逢在了微信上,继续着战友之间的见与不间、都心心相印的友谊。“蔡朝东首长70岁还在演讲的道路上跋涉前行,传递正能量,是我学习的榜样。任何时候,我都要把责任担在肩上,象蔡朝东首长一样传递老山精神、传递正能量,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新的贡献。”黄保平在电话中说。“有机会一定要去见见蔡朝东老首长。”黄保平强调说。
作者简介:作者赵安金,河南渑池人。1974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团政治处书记、副指导员、指导员、旅政治部宣传干事、干部干事、营教导员;军事法院审判员;省级检察院检察官等职。参加过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4年“两山”作战,1997年10月至1999年6月的云南边境第二次大扫雷。荣立过个人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还获得过“云南省直机关最美机关干部”、“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6年10月退休。
责任编辑: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