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精准护航
——鹤壁市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中国数字电视《社会与法》栏目河南鹤壁讯:(孙建新)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受理服务中心聚焦外卖骑手、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等新业态群体维权痛点,创新构建“速裁专窗+数据协同+多元共治”的立体化仲裁体系,实现争议高效化解、权益快速维护,为新业态从业者打造全链条权益保障网络。
一、“三优先三同步”机制:群体维权驶入快车道
“早上立案下午调解,没想到这么快拿回血汗钱!”2023年7月,30名外卖骑手因APP突然封号导致三个月工资被扣,集体涌入仲裁立案窗口。仲裁机构立即启动“新业态速裁专窗”,当日完成证据审查与立案登记,联合工会调解员开展现场调处,促使平台方48小时内全额支付欠薪。
这一高效处置得益于鹤壁市推行的“三优先三同步”机制:建立优先受理、优先调解、优先审理绿色通道,将传统60日仲裁流程压缩至7日内;借助“调裁同步推进、部门同步联动、权益同步保障”的协同模式,运用“一案双书”制度固化调解成果,配套线上协商与信用惩戒措施,实现欠薪问题“一站式”化解。针对平台用工特性开发的“要素式裁决模板”,将常见争议归纳为劳动关系认定、加班费计算等12类要素,使案件审理效率提升40%。
二、“三维穿透法”:揭开隐蔽用工面纱
“多亏了‘数据铁证’,终于证明我和平台的关系!”网约配送员老张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面对平台以《个人承揽协议》规避用工责任的行为,鹤壁市创新实施“用工关系三维穿透法”:一查算法规则,深入分析平台的派单逻辑、奖惩系数等,看这些规则是否对劳动者形成实质性控制;二核管理强度,核查平台对劳动者的工时控制、行为约束情况,比如是否存在强制在线时长、特定工作区域限制等;三验经济依附,研究劳动者的收入构成、装备依赖程度,判断其对平台的经济依赖关系。
同步出台的《关于认定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的意见》明确“算法黑箱不得对抗劳动权益”等规则,有力地倒逼平台整改不合规协议。该机制实施以来,已成功穿透认定多起隐蔽劳动关系案件,从根源上规范新业态用工关系,使得隐蔽用工的违法违规行为无所遁形,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三、“1+3+N”体系:构建权益保障共同体
“工会调解员+仲裁员联合上门,事情当场就解决了!”某直播基地20名直播遭遇分成款拖欠,仲裁机构立即启动“流动仲裁庭”,联合监察支队、工业园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现场举证、质证、调解,6小时促成企业支付欠款并签订集体调解协议。
这一创新实践依托鹤壁市构建的“1+3+N”协同治理体系:以仲裁机构为核心,联动工会、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行政执法部门三方力量,接入大数据管理等N个技术支撑平台。通过“流动仲裁庭”“24小时云调解”等载体,在产业园区布设“智慧仲裁驿站”,劳动者扫码即可生成标准化申请书、证据目录,87%简易案件实现“当日受理-调解-履行”闭环处理。体系运行后,新业态群体性劳资纠纷同比下降56%。
四、“全链普法行动”:为为新业态劳动者撑腰
“以前总怕自己哪里做错违反规定,现在懂法了,心里踏实多了!”外卖骑手小王感慨道。。新业态从业者工作流动性大、时间碎片化,法律知识普遍较为欠缺,这也导致他们在权益维护时常常处于被动。
为扭转这一局面,鹤壁市构建“线上+线下+办案”立体普法体系破题。线上打造“指尖普法站”,在短视频平台推出《入职避坑指南》《离职权益清单》等系列情景短剧,将劳动合同签订、社保缴纳等高频问题转化为通俗案例,通过情景再现、专家解读等形式,让法律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线下实施“送法上门”工程,组建由仲裁员、律师组成的普法轻骑兵,在外卖站点、物流园区开设"午间法治课",通过“骑手超时扣款”“平台封号赔偿”等真实纠纷以案释法,同步发放《新业态维权百问》口袋书。仲裁机构更建立“庭审即课堂”机制,在案件审理中嵌入法律知识讲解环节,用鲜活的裁判案例实现普法教育。通过全流程覆盖的法治浸润,新业态劳动者维权意识显著提升,为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筑牢法治根基。
责任编辑:冯志佳